泰安市泰山古建艺术博物馆建筑功能区块布局说明

信息来源:泰山古建艺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1-09    

 博物馆建筑功能分区示意图文字说明

(一)布展思路

木制及玻璃体展柜、文化墙、彩画及图片展板、实物砖石瓦件、古建模型群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间。以博物馆主题思想为主线进行布展(时间为经,事实为纬),把展厅划分为10部分:前厅、1个中央展区、7个主题展区、1个互动区 前厅:主题思想与清代斗拱,中央展区:天贶殿大殿与斗拱;第一展区:古建发展史;第二展区:古建砖瓦作;第三展区:古建石作;第四展区木作及木作工具第五展区:古建彩画;第六展区:古建老照片。另加一个互动区大约在20m²。门厅:空间充分,拟建的屏风向内推5米左右,形成视觉上的独立空间,屏风上为博物馆简介。屏风下面设置逐渐增高的5个带有年轮的斜面树桩,每个树桩斜面上写有各时期划分的数字,方便观者迅速了解博物馆发展历程及展室主要布局情况。屏风背面做成木质或石质仿古文化墙。中央展区:展厅中间位置设置一个长方形的区域,视域开阔,占地面积50余平米。中间设置天贶殿模型及斗拱模型,周围以古建筑小模型为辅让观众一眼可看出天贶殿的雄伟与巧夺天工。

主题展区:最左侧为古建筑发展史沙盘,采用原物景象,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右侧采用图片及文字说明,更好的反应古建筑的发展史再配以多媒体成像的声光电技术与实景沙盘相结合,使观众由肃穆转为震撼。其它展区把每个展区的主题反射出来,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与认识

)展陈内容

1、门厅——入口正对面放置一道木质屏风墙,墙上书写博物馆简介,墙下方为一组高低错落的树木年轮根状陈设,其上镌刻着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时间点,造型象征着博物馆内藏品展现历史痕迹,年轮树根向未来延伸,寓意着博物馆依旧不断加深历史文化。屏风墙背面设计为文化墙,其主体内容为公司的介绍、发展及业绩展示,其间辅以绵绵不断的泰山为背景,使参观者如临其境,充分了解公司博物馆的背景,唤起参观者的敬佩感。

屏风墙前面放置斗拱中档次最高的清代溜金斗拱,溜金斗拱是明清时期琉璃瓦由平身科带下昂斗拱转化而来。它的特点是,沿进深的昂、翘、耍头、撑头等构件,自正心枋以内,按檐步举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中的耍头和撑头两个构件,或者其中之一,一直延伸至下金步位置。多用于宫殿,庙宇。自中线以外,与普通斗栱完全相同。中线以里,自耍头以上,连撑头和桁碗,都在后面特别加长,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称杆,以承受上一架的桁或檩。各怪秤杆之间,横着安拱或三福云,直着用伏莲销,销成一起。内跳斜上的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斗拱的陈列方式以木制大展柜为底摆放在正中央,四周用栏杆围护,为了避免参观时与模型产生碰撞,四边再以安全警戒隔离带保护,让参观者进馆后对复杂结构一目了然。

斗拱前进门口处摆放前低后高的木制造型主题牌,让参观者对本馆进馆前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主展厅——作为体现博物馆发展历程的集中展厅,展厅的设计兼具感与实用,中间位置为天贶殿模型,环绕三边为2米4高的古建文化墙,墙顶边挂古建瓦,突显出古建筑的氛围和色彩,墙体悬挂古建筑模型,包括大殿、配殿、厢房、各种亭子等,摆放时首先放置1:100的岱庙天贶殿模型,整个模型是以小比例尺寸经过2个月的时间六个专业木工团队打造而成的,在制造过程中精益求精,力求与实物一致,精细制作技术,卓越的工艺,丰富的表现力在模型上显现的淋漓尽致。

大殿的陈列方式以木制大展柜为底摆放在正中央,四周用栏杆围护,为了避免参观时与大殿模型产生碰撞,所以四边再以安全警戒隔离带保护,选用天贶殿为主展厅第一展品的主题思想是: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诏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比天贶殿晚了411年。大成殿建成无考,有史记载是宋天禧五年(1021年)大修时,移今址。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比天贶殿晚12年。

现存天贶殿应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所建。所以作为博物馆最主要的大殿放置于主展厅最能表示本馆的主题。同时各种不同年代的斗拱模型将错落有致地穿插在展区适当位置。采用古建样式的可移动性木制大型展台展示,既可体现布展的灵活性,又为日后查询相关史资料提供了参观方便;文化墙面摆放各种小型模型,满足不同爱好者的喜好。主展厅地面以暖色调的橘黄色优质环保,降噪瓷砖铺装,灯光正好打在大殿上,显得格外生动。馆内放着让人舒适的轻音乐,让大家在参观时即安心又愉悦。

3、主题展厅——第一展区为古建筑发展史,做为核心外不可缺少的辅助展厅,四周全部采用木制展架和玻璃制展台陈列展品,以左为起点,第一先为古建筑的发展史,用手工制作的古建筑物和人物,以沙盘的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用灵动的动作表现古建筑的建造过程来体现出古建筑的发展史,吸引眼球,同时又能让人们切身的感受到古文化的发展。主要展现为:土方及基础工程、砌筑工程、石作工程、木构架及木基层、装修、地面及路面工程、屋面工程、油饰彩画工程。

4、主题展厅——第二展区为古建砖、瓦作,以墙体悬挂和展柜摆放为主,按照历史时期的早晚顺序摆放,每个藏品都要配以详细标签介绍,让参观者易懂。古建筑中常用到各种材料有青瓦青砖、方砖、琉璃瓦。古建砖瓦种类繁多包括板瓦、筒瓦、勾头、滴水、正当沟、斜当沟、托泥当沟、吻下当沟、平口条、压当条合角吻、蹬脚瓦、博通脊、挂尖、承奉连砖、博脊连砖、套兽、走兽、仙人、三仙盘子、列角盘子、升头、川头、戗通脊、戗兽座、戗兽、垂通脊、小连砖、三连砖、大连砖、联座、垂兽座、垂兽、正通脊、群色条、大群色、黄道、赤脚通脊、吻座、正吻、鸱吻、望兽都被通称古建砖瓦。古建砖瓦材质:纯粘土烧制而成;产品呈青灰色;给人以沉稳、古朴、自然、宁静的美感。

古建砖瓦:瓦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成。中国古建瓦的生产比砖早。从甲骨文字型中,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高耸的装饰或结构构件,但尚未有实物古建瓦的发掘发现。陶古建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开始用于屋顶,从岐山遗址可见遗存,判断当时仅用于屋脊部分。到了春秋时期的遗址,较多发现板古建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可知屋面也开始覆瓦。唐青瓷瓦是中国唐代建筑使用的传统代表瓦型,是由板瓦和筒瓦组合铺设而成的瓦。唐代古建瓦单件瓦片尺寸较大,厚实感强,是中国传统的寺院,亭台,仿古建筑等建筑必不可少的高档古建瓦。古建砖: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分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古建砖俗称砖头。粘土砖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古建砖的历史: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古建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古建砖。

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

鸱尾之名据汉代文献,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于是便在屋脊的两端作上翘鸱尾形,以魇火取吉。南北朝以来的陵墓、石窟中所见鸱尾,尾身竖立,尾尖内弯,外侧施鳍纹。据记载大约在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即改称为鸱吻。有的尾尖分成鱼尾形的两叉,如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和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山门的鸱尾都是这样。宋以后鸱吻的形象可见于敦煌壁画和卷轴画如《瑞鹤图》、《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吻部都绘作兽头形。《瑞鹤图》中的兽头形似龙头,上翘的身体雕有鳞片,尾部为毛束。垂兽、戗兽和岔脊上的嫔伽、蹲兽都出现于宋代。

 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

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记载,正脊两头还垂有五尺长的铁索,即“吻索”。

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

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1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1个小兽头,这样的正脊被称做吻兽。

清朝龙吻已非常普遍,龙头怒目张口衔住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宝剑,但形状逐渐程式化,清朝中叶之后,正吻和小龙都显得没有生气。清代蹲兽称为走兽,数量有所增加;嫔伽称为仙人。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仙人走兽的排列次序是:最前为仙人骑凤,然后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獬豸斗牛行什。等级较低时,走兽的数目也相应减少。明清民间建筑中的吻兽形象也很繁多。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汉代,宫廷经常发生火灾,殿宇楼阁尽被焚毁。于是,道士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要在屋顶上施镇压之物以禳火灾。《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吻兽的起源并非单纯为了装饰。正脊两端是木构架的关键部位,为了使榫卯结合的木构件接合紧密,需要在这里施加较大重量,以后就演化为正吻。这些小兽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瓦垄,吻是固定正脊、岔脊的构件,其他小兽均具有防止屋脊滑动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风吹日晒数百年,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为了防止各斜脊瓦件的下滑,使用了钉子把它们钉到大木结构上,又为避免钉孔漏雨,便加盖钉帽,古代匠师巧妙地把钉帽加以美化,就形成了各斜向屋脊的吻兽。吻兽类的装饰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轮廓。

脊兽按其口的朝向,可分为两类:一类,口向下,呈含脊状,称为螭吻;另一类,口向上,或张嘴或闭嘴,叫做垂兽、望兽、蹲兽。

屋脊兽古建的殿顶多为庑殿顶,还有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而庑殿顶是中国古建屋顶中的高级建筑形式。其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成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垂脊,合为五脊。重檐庑殿顶则是在其下又有短垂脊,共九脊。

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其背后各有双角小兽头,称脊兽。而在殿顶各条垂脊端部的龙首称"鸱吻",即鹞鹰,因喜四方眺望,故置于此。在殿顶岔脊的下端,又有一龙首,称"嘲风",传说其胆大、好险,便置此。这屋脊、角兽合称 "五脊六兽"。

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9、7、5、3不等,均为奇数。雍和宫各大殿上的小兽以法轮殿和万福阁为最,均为7个,因此二殿系寺院的中心建筑,小兽的数量是随着宫殿等级的抬升而逐渐增加的。

正脊吻亦称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屋顶正脊,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结果是高出屋面,有碍观瞻。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如动物、植物,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美观又实用。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明清时它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一旦打雷着火,可喷水。

垂脊吻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鸡”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传说齐国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他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仙人骑鸡”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均称垂脊兽,随着殿宇等级的不同而数目不一。最高等级的殿宇,如太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1个。房屋品级的不同决定了垂脊兽的数量,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含意。

5、主题展厅——第三展区为古建石作

石构件在建筑物上的应用范围很广并且多种多样,有:

[台基及踏跺]土衬石、方角柱石、陡板石、压面石、平头土衬石、象服石、垂带、砚窝石、御路石、如意踏跺石、蹉踪石等。
   [须弥座及勾栏]土衬石、圭角、上下枋、上下枭、束腰栏板、望柱、地栿、抱鼓石、螭兽等。

[柱顶石及山墙石作]柱顶石、石柱、槛垫石、廊门桶檻垫石、分心石、门枕石、八字角柱石、角兽、腰线石、挑檐石、石榻板、各种形状门口圈口石、各种形状露窗圈口石、滚墩石

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子等。

[地面及甬路]地面石、甬路石、甬路牙子石桥梁及涵洞]撞券石、券脸石、侧墙石、桥数石分水石、金刚墙石、伏石、仰天石、桥面石、地栿、栏板、望柱、抱鼓石。
   [其他石构件]夹杆石、宇墙角柱带拔檐扣脊瓦、水簸箕滴水石、棚火石、沟漏石、水沟井盖石、栅栏石等。门石、水沟石、沟盖石、并口石此外,还有华表总之石结构建筑的种类很多经,阙、塔、石牌坊、门、窗、等

6、主题展厅——第四展区为木作及木作工具,摆设方式分两种,一种为墙上镶挂,另一种则为展台展览,以木质、花样的不同还有雕刻技法的不同等分类,让参观者深入了解木雕文化。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

7、我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木雕由于其应用及装饰的范围广泛、表现形式的多样以及雕刻的木材质地的不同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雕刻技法,分出了许多类型。那各式各样的木雕工艺品既饱含中国的吉祥文化,又体现了极高的木雕艺术价值。人们不仅可以用来收藏,也是家中,办公场所,或餐饮、饭店、休闲等公共场所极好的装饰品。

此展区的木作工具主要展出民国时期的斧、刨、锯、锤、钻、凿、锉等三十多种不同种类的中国传统木作工具,是当前为数不多的系统展示传统木作工具的发展变迁及工艺变革的专题展览。以种类分类,每个工具的作用也会有详细的解说,让我们了解古代匠工的智慧与精神。我国历代的能工巧匠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明并使用着各式各样的木作工具,中国有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回顾历史,我国历代的能工巧匠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明并使用着各式各样的木作工具,极大提高了效率及质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好比说中国传统家具,制造起来并不简单,一木一榫间凝聚了历史、文化、美学和哲学的智慧,历经百余道工序反复研制,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以上才能完成,其中在雕刻、打磨等工艺上还得使用上百道工具。

因此,对于手工匠人来说,一套齐全实用的木工工具,不仅是他们养家糊口的重要器物,更意味着令人尊敬的技艺。每一件木工工具意味着令人尊敬的技艺展览上这些看似破旧、古老的木作工具,事实上承载着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解读的功能,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感悟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的工匠精神的绝佳平台。

7、主题展厅——第五展区为古建彩绘,位于博物馆方位的西面,主要展示古建彩绘,以彩绘的分类与历史时间悬挂,主要的彩绘画面要以工作步骤体现,让人们知道彩画的技艺高超和复杂。古建彩绘是中国独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一般分为三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其它的还有一些技法。按画题不同,可以分为两大式:殿式彩画和苏式。苏式彩画是原有的名词,“殿式”两字是臆造来与“苏式”对称。

旋子彩绘——旋子彩绘经考查来自旋花变形图案。旋花,植物名、旋花科、多年生蔓草,茎细长,缠络他物之上,叶互生、戟形、有长柄,夏天开漏斗状合瓣花,色淡红,又名鼓子草。汉《神农本草图经》上有“鼓子革,又称"旋子花”之说。可见旋子花的名称来历颇早。旋子彩画在元代初步形成,但尚为简单不成熟,如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梁枋彩绘,但对下一代的明清建筑旋子彩画起到了奠基作用。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也有明显区别,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绘用途极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

古建彩绘——清代在明代建筑旋子彩绘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了规制。无论是图案的线路、做法、设色,题材以及用金最多寡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因此多年来画作工匠称旋子彩画为“规矩活”。

和玺彩画——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特别的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和玺彩绘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及龙草和玺之分。

金龙和玺的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降龙之处,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龙凤和玺的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

龙草和玺的级别又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苏式彩画——苏式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四合院。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应是苏式彩绘的样板画廊。

金琢墨苏画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地方彩画——地方彩画是根据国内局部地方习俗审美的一种彩画技术。多由苏式,旋子,和玺彩画演变而成。其美观程度与其他彩绘效果大致一样,却体现了当地的特色习俗与审美。地方彩画的规矩性模糊,并不与其他彩画的规矩性强。

8、主题展厅——第六展区古建筑的古老照片及互动区,此展区可将往日辉煌再现。

多媒体视听室与互动区——开设半开放的多媒体视听区,以影像和声音的方式,更立体更直观地将古建筑发展变迁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可将博物馆宣传片,古建筑类的纪录片,珍藏的录音资料、影像资料作巡回展播,亦可根据观众的要求播放点播的视频、音频资料。准备多套古建筑模型及彩画图片供参观者互动,可亲自体验,完成的作品也可带走留作纪念。

)辅助设施

1、办公室、储藏室、会客室安防室——  便于博物馆的后续管理。

2、触摸展示屏——主副展区可分设1-2个,参观者可自由查阅未收入展板的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 

3、智能模型多媒体展示控制系统——应用计算机对模型灯光电器等进行协调统一的控制。

系统由多媒体计算机、逻辑控制器、驱动器、舞台灯光控制器以及触摸式遥控器等设备组成,与模型沙盘、大屏幕投影以及多媒体展示软件等配合,实现对模型灯光、舞台灯光动作进行自动、手动、遥控控制,以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模型沙盘中的各类相关信息,达到全方位互动式的多媒体展示效果。能够让参观者更生动形象快速地认识了解沙盘所展示的内容。

4、留言簿,让每一个参观者可以留下自己的宝贵意见或者好的建议,我们根据现实情况可以逐一讨论,经过认证可行的立即去改进。

 


Copyright 2023 tsbwg.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 鲁ICP备2023019136号

泰山古建艺术博物馆 地址:泰安市高新区正阳门大街888号 电话:0538-8920989

参观预订电话:187-0638-3999 / 162-5388-7888

技术支持:创益网络-0538-6620866

学习强国APP订阅     泰山古建艺术博物馆
扫码关注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